宁波市除四害工作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9:34:05   浏览:884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波市除四害工作管理规定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宁波市除四害工作管理规定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55号)


  现发布《宁波市除四害工作管理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张蔚文
                         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现发布《宁波市除四害工作管理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控制和消除蚊、蝇、鼠、蟑螂(以下简称四害)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区建成区和各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建成区。
第三条 市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为本行政区域除四害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和县(市)、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除四害工作。
第四条 城建、市政公用、房地产、人防等管理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除四害管理工作。
文化、广播电视、教育等部门和各新闻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除四害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 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防范、杀灭四害的义务和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的权利。

第二章 标准与要求
第六条 除四害工作坚持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改造环境、控制四害孳生地及杀灭四害等综合防治措施。
易招致或孳生四害的行业和场所,应当有完善的防范、杀灭措施,严格控制四害孳生、繁殖和扩散。
第七条 各地、各单位和居民住户,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消灭老鼠。
防鼠设施完善率和鼠密度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鼠密度粉迹法测定低于3%,夹日法测定低于1%,鼠征阳性房间低于2%;
(二)外环境的鼠征每2000米不超过5处;
(三)重点单位防鼠设施不合格率不超过5%。
第八条 各地、各单位和居民住户应当积极做好翻缸倒罐、平整洼地、疏通阴沟及消除屋顶、雨蓬积水等工作,严格控制所辖范围内的蚊子孳生场所。
蚊子的成虫和幼虫密度不得超过以下标准:
蚊幼或蛹,居民区室内外阳性孳生地的百户指数不超过3个;单位阳性孳生地的容器指数不超过3个;河流、沟渠等大、中型积水的蚊幼或蛹阳性孳生数,用勺捕法计,每100勺的阳性勺数不超过3勺,阳性勺内的幼虫或蛹平均每勺不超过5只。
成蚊,每百间房阳性率低于5%,阳性房间成蚊数平均不超过2只。
第九条 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加强对厕所、垃圾箱及废弃物的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消灭苍蝇。凡易招致苍蝇及孳生苍蝇的行业和场所,应完善防蝇灭蝇措施。
苍蝇的成虫和幼虫密度不得超过以下标准:
幼虫(蛆),单位及居户室内不得有蝇蛆孳生;单位院内及居民区内散在的、暴露的苍蝇孳生物,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0处,其中阳性孳生地不超过8处;单位厕所、垃圾桶的阳性孳生地不超过3%。集贸市场内不得有蝇蛆孳生。公共厕所、垃圾箱(桶)、垃圾清运器具的阳性孳生处
不超过3%。
成蝇:生产或经营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苍蝇,且有完善的防蝇设施。集贸市场内经营非直接入口食品的摊位蝇数平均不超过2只/摊。交通窗口单位等候厅有蝇数不超过2只/厅。重点单位(包括畜牧饲养场、屠宰场、食品、水产、骨类、皮毛加工场、酿造、豆制品加工场等)
的有蝇房间不得超过1%,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防蝇设施不合格房间不超过5%;其他场所(包括居民住房、单位集体寝室、教室、办公室、工作间、会议室等)的有蝇房间不得超过3%,有蝇房间的蝇数平均不得超过3只。
第十条 各地、各单位和居民住户应当消除蟑螂的栖息场所,采取多种方法杀灭蟑螂。房间蟑螂阳性率不超过3%,有蟑螂房间的蟑螂平均数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检查房内蟑螂未孵化卵鞘,阳性率不超过2%,阳性房间查见的卵鞘平均数不超过4只;有蟑螂粪便、蜕
皮等蟑迹房间的阳性率不超过5%。

第三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 各级爱卫办具体负责除四害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具体负责四害密度和除四害药械的监测工作。
第十三条 市和县(市)、区设除四害监督员。除四害监督员由市和县(市)、区从事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和除四害专业人员担任,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任命。
除四害监督员的职责如下:
(一)宣传除四害知识,检查指导本地区的单位、居民住户开展除四害工作。
(二)依据本规定对所辖范围内的除四害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三)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除四害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除四害检查员,协助除四害监督员开展除四害的检查工作。
第十五条 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的除四害工作,建立除四害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六条 单位内部的除四害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也可委托除四害专业机构代为进行杀灭四害,并按规定支付相应的费用。
第十七条 成立营业性除四害专业机构,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营业性除四害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和技术力量,其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应的除四害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十八条 生产除四害药物的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除四害药物必须做到对防治的虫害高效,对人、家畜、家禽低毒,对环境低污染。
严禁生产和销售国家禁止生产的灭鼠药物和杀虫剂。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九条 对未达到本规定第二章规定标准和要求的单位,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并限期在七日内改正。
第二十条 对警告、限期整改后仍未达到规定标准和要求的单位,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超过规定标准二倍以下的,处以五十元至五百元罚款。
(二)超过规定标准二倍以上、四倍以下的,处以五百元至一千元罚款。
(三)超过规定标准四倍以上的,处以一千元至二千元罚款。
第二十一条 对未达到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个体工商户,予以警告,并限期在七日内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十元至五十元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对未达到本规定第二章规定的居民住户,除四害监督员应予以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依照本规定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二十四条 除四害监督员应尽职尽责,依法办事。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夹日法是指以一日内布放的有效中号铁板鼠夹中捕到老鼠数量所占比例来计算鼠密度的一种测定方法。
(二)粉迹法是指以一日内布放的长、宽各20厘米的有效粉块中发现鼠迹粉块所占比例来计算鼠密度的一种测定方法。
(三)鼠征阳性率是指发现有鼠洞、鼠粪、鼠咬痕的房间占总查房间数的比例。
(四)蟑螂成虫、若虫阳性率或卵鞘阳性率是指发现有成虫、若虫或卵鞘的房间占查房间数的百分比;平均密度指数指阳性房间成虫、若虫或卵鞘的平均数。
(五)孳生地是指适宜四害繁殖生长的场所。
(六)蚊孳生地的百户指数是指每一百户居民室内外孳生有蚊幼或蛹的阳性积水数。
(七)蚊孳生地的容器指数是指每一百个积水容器中,孳生有蚊幼或蛹的阳性容器数。
(八)勺捕法是指用500毫升采集勺,在离岸1米以内水面,随机采集水样,检查有无蚊幼或蛹孳生及孳生数量的方法。
(九)集聚是指平均每一立方米成蚊数超过一只,或平均每一平方米上停栖的成蝇数超过10只,或每一平方米上栖息的蟑螂成虫、若虫数平均超过5只或老鼠数超过1只。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数在内,“以下”不含本数。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7年8月21日起施行。1989年7月13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宁波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甬政〔1989〕35号)同时废止。



1997年8月2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国家税务局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1992年10月10日,国家税务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根据劳动部、国家税务局颁发的《城镇集体企业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劳薪字(1991)46号〕的规定精神,我局制定了《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
财务处理的规定

附件: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有关财务处理的规定
一、关于查补查退税金的财务处理
1.挂钩年度内,企业在汇算清缴结束前(含汇算清缴)查补查退的税金,一律调整当年帐面的上缴税金金额计提效益工资。
2.企业在汇算清缴结束后查补查退的税金,不调整上年帐面的上缴税金额,全部计入本年度的上缴税金中计提效益工资。
3.企业在专项检查中被查补的偷漏税金,无论是在汇算清缴结束前,还是在汇算清缴结束后,都不得作为上缴税金计提效益工资,但要全部核入企业下年度的上缴税金基数中。
二、关于企业欠缴税金和减免税金以及以税还贷、税前还贷的财务处理
企业在挂钩年度内的欠缴税金、减免税金以及因以税还贷、税前还贷而少缴的税金,均不得视同上缴税金计提效益工资。
三、关于工资、奖金和物价补贴的财务处理
1.企业挂钩的工资基数和提取的效益工资按规定在成本中列支后,不得再在成本中提取职工奖励基金。但企业按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各种物价补贴以及原材料、燃料节约奖,仍在成本中列支。
2.企业超过规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加班工资、津贴和自费改革工资支付的工资、劳动竞赛奖,在新增效益工资和奖励基金中列支。
3.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分红和股金分红,在分红基金中列支。
4.企业在挂钩年度内因经济效益指标下降,工资基数下浮时,应按下浮后的工资基数列入成本。
四、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以及职工教育经费的财务处理
1.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后,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基金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14%提取。
2.列入成本的工会经费,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2%提取。
3.列入成本的职工教育经费,按挂钩的工资基数加上列入成本的各种物价补贴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奖后的1.5%提取。
五、实行工资同销售(工作)量及上缴税金复合挂钩的企业,在年终清算时,首先应计算与销售(工作)量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然后再计算与上缴税金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上缴税金中应扣除与销售(工作)量挂钩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而影响的所得税。
六、关于工资基金的帐务处理
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将“应付工资”科目改为“工资基金”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工资基金。在本科目下设置“应付工资”和“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1.“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见附件一)。
“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的贷(增)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准备发放的工资额;借(减)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发放工资后,本明细科目应无余额。
2.“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明细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工资基金和工资增长基金。
“工资及工资增长基金”明细科目的贷(增)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提取的工资基金和工资增长基金;借(减)方发生额反映转入“应付工资”明细科目的工资、缴纳的奖金税以及支付的罚款、滞纳金和工资下浮企业下浮的工资等。贷(增)方余额为可以继续使用的工资基金结余额。
七、退出挂钩企业的财务处理
1.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企业在工效挂钩期间一般不能退出挂钩。如有特殊原因,企业需经税务、劳动部门批准后,方可退出挂钩。凡挂钩期限未满而退出挂钩的企业按以下办法处理:企业要将执行期(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下同)已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资退出,同时调增当年利润总额,并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与该年汇算清缴应缴所得税进行对比,计算应补缴的所得税和多拿的工资。
企业当年多拿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 业 当年财务 累计提取 当年按调整后
多拿的=决算提取的+的新增 --利润计算提取
工 资 奖励基金 效益工资 的奖励基金


根据上述办法计算的累计额须在退出挂钩后的第一年进行处理:①将各年累计多拿的工资冲减工资基金,并将冲减后的工资基金数额转入奖励基金科目。若不够冲减,则在奖励基金科目中以负号表示;②调整上年利润总额;③计算累计应补缴所得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④累计剩余部分按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比例分配并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他各项专用基金。若少拿工资,不予补提。
企业退出挂钩并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工资、奖金和分配利润的处理重新恢复挂钩前的办法。
2.挂钩到期后退出挂钩的企业,对挂钩期内的利润分配和提取的工资基金不作调整。其工资、奖金和分配利润的处理重新恢复挂钩前的办法。
3.退出挂钩的企业一律取消“工资基金”科目,同时将挂钩期内工资基金结余数或超支数,全额转入奖励基金年初数。
本规定自1992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颁发前执行的有关规定,凡与上述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此规定执行。
附:一、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二、实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
制说明
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
四、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附一:新增效益工资的计算公式
(一)工资同上缴税金挂钩的计算公式
公式1
上缴税金 上缴税 上缴税金毛增加额
净增加额=金基数×----------------------------
上缴税 工资 工资浮 适用所
金基数+基数×动系数×得税率


公式2
上缴税金净增加额
上缴税金净增长率=----------------×100%
上缴税金基数


公式3
新增效 工资 工资浮 上缴税金
益工资=基数×动系数×净增长率


式中,“适用所得税率”先按毛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级数确定,经试算后得出试算新增效益工资。如果毛应纳税所得额减去试算新增效益工资之后级数不变,则试算结果即为最终结果;如果级数变化,则“适用所得税率”降低一个级数确定,按此税率重新计算的新增效益工资为最终结果(下同)。
(二)复合指标挂钩的计算公式
与销售(工作)量挂钩的部分
公式4
新增效益 工资 与销售(工作)量 工资浮
工资(A)=基数×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动系数
销售(工作)量增加数
×--------------------
销售(工作)量基数


与上缴税金挂钩的部分
公式5
上缴税金净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上缴税金毛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工资基数×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适用所得税率)〕
公式6
新增效益工资(B)=工资基数×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基数比重×工资浮动系数×(上缴税金净增加额÷上缴税金基数)
公式7
全部新增效益工资=A+B

附二: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工资清算表和编制说明
(一)本表按工资同上缴税金和销售(工作)量复合挂钩形式设置,实行工资同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也参照本表清算。
(二)本表第一层次“毛应上缴税金的计算”是指上缴税金中未扣除新增效益工资;第二层次“净上缴税金的计算”是指上缴税金中已扣除新增效益工资。
(三)本表各行指标解释:
1.第3行“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第45行或第46行填列。
2.第6行“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是指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免的挂钩流转税,并且直接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不能相应增加上缴所得税的数额。
3.第7行“年初欠缴各项税金合计”是指年初欠缴的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企业欠缴的各项税金不能与超缴的各项税金合并相抵计算。
4.第11行“净应上缴税金增加额”,复合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5计算。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1计算。
5.第12行“应新增效益工资”,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一公式3计算。
6.第18行“年初超缴各项税金合计”是指企业与上年超缴挂钩的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经税务部门批准,抵顶本年各项上缴税金的数额。
7.第21行“新增效益工资”,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若19行<15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3计算。
8.第22行“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或工资下浮数”,按第45行或第46行填列。
9.第32行“工资下浮数”,实行与上缴税金单项指标挂钩的企业,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计算。
10.第39行“单列工资合计”是指属于挂钩工资范围内,但当年不参与挂钩浮动,年终工资清算单列的工资项目。该行数按当年实际发生数填列。
11.第50行“复合挂钩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是指复合挂钩的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部分的工资浮动系数占全部工资浮动系数的比重。

工资同上缴税金挂钩工资清算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一、本年毛应缴税金的计算 | | |
| 1.应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房 |1 | |
| 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 | |
|----------------------------------------------------------------|----|--------|
| 2.毛应纳税所得额 |2 | |
|----------------------------------------------------------------|----|--------|
| 3.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提取的新增效益 |3 | |
| 工资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 4.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4行=2行--3行) |4 | |
|----------------------------------------------------------------|----|--------|
| 5.按调整后的毛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缴所得税 |5 | |
|----------------------------------------------------------------|----|--------|
| 6.减免各项税金转作归还借款和专用基金数 |6 | |
|----------------------------------------------------------------|----|--------|
| 7.年初欠缴各项税金合计 |7 | |
------------------------------------------------------------------------------------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 8.毛应上缴税金合计(8行=1行+5行--6行+7行) |8 | |
|----------------------------------------------------------------|----|--------|
| 9.核定的上缴税金基数 |9 | |
|----------------------------------------------------------------|----|--------|
| 10.毛应上缴税金增加额(10行=8行--9行) |10| |
|----------------------------------------------------------------|----|--------|
|二、本年净应上缴税金计算 | | |
|----------------------------------------------------------------|----|--------|
| 1.净应上缴税金增加额(按本文件附一公式5计算) |11| |
|----------------------------------------------------------------|----|--------|
| 2.应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12| |
|----------------------------------------------------------------|----|--------|
| 3.净应纳税所得额(13行=4行--12行) |13| |
|----------------------------------------------------------------|----|--------|
| 4.按净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缴所得税 |14| |
|----------------------------------------------------------------|----|--------|
| 5.净应上缴税金合计(15行=1行+14行--6行+7行) |15| |
------------------------------------------------------------------------------------
------------------------------------------------------------------------------------
|三、本年实际上缴税金的计算 | | |
|----------------------------------------------------------------|----|--------|
| 1.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 |16| |
| 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 | | |
|----------------------------------------------------------------|----|--------|
| 2.实际上缴的所得税 |17| |
|----------------------------------------------------------------|----|--------|
| 3.年初超缴各项税金合计 |18| |
|----------------------------------------------------------------|----|--------|
| 4.实际上缴税金合计(19行=16行+17行+18行) |19| |
|----------------------------------------------------------------|----|--------|
|四、本年工资增长的计算 | | |
|----------------------------------------------------------------|----|--------|
| 1.实际上缴税金增加额(20行=19行--9行) |20| |
|----------------------------------------------------------------|----|--------|
| 2.新增效益工资(19行≥15行,则按12行填列;若19行< |21| |
| 15行,则重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 | |
|----------------------------------------------------------------|----|--------|
| 3.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的新增效益工资 |22| |
| 或工资下浮数(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4.复合挂钩企业新增效益工资合计(23行=21行+22行,若 |23| |
| 合计数为负数,则在33行填列) | | |
|----------------------------------------------------------------|----|--------|
| 5.未完成产品质量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4| |
| (24行=23行×53行) | | |
|----------------------------------------------------------------|----|--------|
| 6.未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 |25| |
| (25行=23行×应扣比例) | | |
|----------------------------------------------------------------|----|--------|
| 7.扣除未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后的新增效益工资 |26| |
| (26行=23行--24行--25行) | | |
|----------------------------------------------------------------|----|--------|
| 8.核定的工资基数 |27| |
|----------------------------------------------------------------|----|--------|
| 9.实际提取的工资额(28行=26行+27行) |28|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五、本年工资下浮的计算(工资下浮以“--”号表示) | | |
|----------------------------------------------------------------|----|--------|
| 1.最高工资下浮数(29行=27行×20%) |29| |
|----------------------------------------------------------------|----|--------|
| 2.上缴税金下降额 |30| |
|----------------------------------------------------------------|----|--------|
| 3.工资下浮数(按本文件附一公式6计算) |32| |
|----------------------------------------------------------------|----|--------|
| 4.复合挂钩企业的工资下浮数合计(33行=32行+22行,行 |33| |
| 若为正数,则改在23行填列计算;若大于29行,则按29 | | |
| 行填列) | | |
|----------------------------------------------------------------|----|--------|
| 5.实际提取的工资额(34行=27行+33行) |34| |
|----------------------------------------------------------------|----|--------|
|六、本年单列工资的计算 | | |
|----------------------------------------------------------------|----|--------|
| 1.新安置的复转军人工资 |35| |
|----------------------------------------------------------------|----|--------|
| 2.企业新建、扩建项目增人增加的工资 |36| |
|----------------------------------------------------------------|----|--------|
| 3.新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增加的工资 |37| |
|----------------------------------------------------------------|----|--------|
| 4.新分配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增加的工资 |38| |
|----------------------------------------------------------------|----|--------|
| 5.单列工资合计(39行=35行+36行+37行+38行) |39|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七、全部提取的工资额(40行=28行+39行) |40| |
|----------------------------------------------------------------|----|--------|
|八、复合挂钩企业与销售(工作)量指标挂钩工资增长的计算 | | |
|----------------------------------------------------------------|----|--------|
| 1.本年实际完成的销售(工作)量 |41| |
|----------------------------------------------------------------|----|--------|
| 2.核定的销售(工作)量基数 |42| |
|----------------------------------------------------------------|----|--------|
| 3.销售(工作)量增加数(43行=41行--42行,若下降,则 |43| |
| 改在44行填列) | | |
|----------------------------------------------------------------|----|--------|
| 4.销售(工作)量减少数 |44|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5.新增效益工资(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4计算,若工资下浮, |45| |
| 则改在46行填列) | | |
|----------------------------------------------------------------|----|--------|
| 6.工资下浮数 |46| |
|----------------------------------------------------------------|----|--------|
|九、补充资料 | | |
|----------------------------------------------------------------|----|--------|
| 1.第一年挂钩工资基数中工资、岗位津贴的比例 |47| |
|----------------------------------------------------------------|----|--------|
| 2.第一年挂钩工资基数中奖金的比例 |48| |
|----------------------------------------------------------------|----|--------|
| 3.核定的工资浮动系数 |49| |
|----------------------------------------------------------------|----|--------|
| 4.复合挂钩企业与上缴税金挂钩的工资浮动系数比重(%) |50| |
|----------------------------------------------------------------|----|--------|
| 5.年平均职工人数(人) |51| |
|----------------------------------------------------------------|----|--------|
| 6.未完成考核指标应扣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 |52| |
------------------------------------------------------------------------------------
续表
------------------------------------------------------------------------------------
| 项 目 |行次|金 额 |
|----------------------------------------------------------------|----|--------|
| 其中:产品质量 |53| |
|----------------------------------------------------------------|----|--------|
| 消耗 |54| |
|----------------------------------------------------------------|----|--------|
| 安全 |55| |
------------------------------------------------------------------------------------

附三:企业中途退出挂钩财务处理举例说明
例:某挂钩企业,1988—1989年挂钩两年,1990年经批准退出挂钩。1988年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新增效益工资10万元,1989年应纳税所得额60万元,新增效益工资8万元。企业分配利润中奖励基金(包括分红基金)的分配比例为25%。
1988年
------------------------------------------------------------
| |财务决算的利润分配|调增利润后的利润分配|
|--------------|------------------|--------------------|
|应纳税所得额 | 50 | 60 |
|--------------|------------------|--------------------|
|所得税率 | 55% | 55% |
|--------------|------------------|--------------------|
|所得税 | 26.02 | 31.52 |
|--------------|------------------|--------------------|
|能交基金 | 3.6 | 4.27 |
|--------------|------------------|--------------------|
|企业分配利润 | 20.38 | 24.21 |
|--------------|------------------|--------------------|
|职工奖励基金 | 5.1 | 6.05 |
------------------------------------------------------------


多拿的工资=10+5.1--6.05=9.05(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31.52--26.02=5.5(万元)
应补缴能交基金=4.27--3.6=0.67(万元)
剩余部分=9.05--5.5--0.67=2.88(万元)
1989年
------------------------------------------------------------
| |财务决算的利润分配|调增利润后的利润分配|
|--------------|------------------|--------------------|
|应纳税所得额 | 60 | 78 |
|--------------|------------------|--------------------|
|所得税率 | 55% | 55% |
|--------------|------------------|--------------------|
|所得税 | 31.52 | 41.42 |
|--------------|------------------|--------------------|
|能交基金及预 | 7.12 | 9.15 |
|算调节基金 | | |
|--------------|------------------|--------------------|
|企业分配利润 | 21.36 | 24.43 |
|--------------|------------------|--------------------|
|职工奖励基金 | 5.34 | 6.86 |
------------------------------------------------------------


多拿的工资=10+8+5.34--6.86=16.48(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41.42--31.52=9.9(万元)
应补缴能交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9.15--7.12
=2.03(万元)
剩余部分=16.48--9.9--2.03=4.55(万元)
按上述情况计算的结果,在1990年进行处理:
1.冲减1990年奖励基金25.53万元。
2.调整利润分配,补缴各应缴款项。
累计应补缴所得税=5.5+9.9=15.4(万元)
累计应补缴能交基金及预算调节基金=0.67+2.03
=2.7(万元)
3.将剩余部分转入专用基金。
累计剩余部分=2.88+4.55=7.43(万元)
将7.43万元按财务制度规定的比例转入除奖励基金以外的其他专用基金。

附四: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统一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保证国家对工资进行统一的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有利于编制、检查计划和进行工资管理以及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工资收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各级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在计划、统计、会计上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第二章 工资总额的组成
第四条 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四)津贴和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第五条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二)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
(三)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四)运动员体育津贴。
第六条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二)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三)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第七条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一)生产奖;
(二)节约奖;
(三)劳动竞赛奖;
(四)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五)其他奖金。
第八条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一)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
(二)物价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第九条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第十条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
(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二)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第三章 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第十一条 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
(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五)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六)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九)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十一)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十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第十二条 前条所列各项按照国家规定另行统计。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私营单位、华侨及港、澳、台工商业者经营单位和外商经营单位有关工资总额范围的计算,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定有关工资总额组成的具体范围的规定。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务院1955年5月21日批准颁发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信息产业部


关于印发《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信部信〔2006〕5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信息办:
  为贯彻落实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信部信[2006]229号)精神,我部将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
  为规范试点的申请、认定、验收及相关管理工作,我部研究制定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联系人:任利华 孙燕
  电话:010-68208291 68208233
  传真:010-68208288



                            二○○六年九月十四日


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2006-09-2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信部信[2006]229号)和《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信部信[2006]597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是指开发、整合和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市场、科技和教育等信息;开发和应用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利用公共网络和各种专网,通过恰当的接入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

  第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市(地)、县、乡(镇)、行政村)和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第四条 试点工作应遵循需求导向、突出特色、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信息产业部负责试点的认定、验收及相关管理工作。部信息化推进司负责具体工作。

  第六条 部信息化推进司成立专家组。专家组参加试点的认定、验收、经验总结和推广等工作并提供咨询。

  第七条 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的试点方案,提出试点申请,并抓好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 认定条件与程序

  第八条 试点的认定条件:
  (一)有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有较完善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涉农网站等,有推进农村信息化相关政策、专项规划,已形成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三)有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方案。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组织措施得当,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创新意识。
  (四)有实现试点目标的保障措施。试点工作得到试点地区党委、政府或试点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实施、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健全,有配套的专项资金投入。

  第九条 试点的认定程序:
  (一)由各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认定条件向信息产业部提出试点申报。
  (二)专家组对提出的申请进行评审和必要的实地考察。
  (三)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经部批准为试点。
  (四) 试点的申报材料包括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申请报告和试点方案,并填写《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申报表》(另发,并可在www.mii.gov.cn网站下载)。申报材料要求提供原件5份、复印件5份及电子文本。

  第四章 管理与推广

  第十条 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报部信息化推进司,每年进行一次总结报部。

  第十一条 信息产业部总结推广试点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并适时对试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部信息化推进司及时汇总并研究各地的经验、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十二条 信息产业部对试点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对工作不力、不能按计划开展工作的给予批评,直至取消试点资格。

  第十三条 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试点方案实施完成后要向信息产业部提交验收申请。信息产业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验收,对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试点,经部批准为示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信息产业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